第四单元
第十二课 姥姥的剪纸
1.《姥姥的剪纸》这篇课文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、剪纸技艺高超,围绕“喜鹊登枝”和“老牛兔子”的剪纸展开了“我”和姥姥间动情有趣的故事,表现了“我”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。
2.课文为何以“姥姥的剪纸”为题目。(课堂笔记)
3.姥姥是个心灵手巧、勤劳善良、剪纸技艺高超的人。
4.课后第4题:(课堂笔记)
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谈理解。
5.刁难:故意使人为难。
挑剔: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摘。
耍赖:使用无赖手段。课文中指“我”的淘气与顽皮。
调皮蛋:是对调皮孩子的昵称。
6.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。
第十三课 牛郎织女
1.《牛郎织女》是民间故事,课文讲述了孤儿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美丽的姑娘织女。他们男耕女织,过着美满的生活。王母娘娘知道后,拆散了他们,并带着天兵天将抓走了织女。牛郎急忙披上老牛的皮,用竹筐挑着两个孩子去追赶织女,被王母娘娘用玉簪划出的天河隔开。从此,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,天长日久,他们就成了天河边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。故事表达了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,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破坏美好生活的专制者的憎恨。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善良的人们的深深同情。
它与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、《白蛇传》、《孟姜女》被誉为我国四大民间故事。
2.民间故事:指群众集体口头创作,口头流传,并不断地集体修改,加工而成的一种文学形式。这些故事大多直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、要求和理想,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。
3.《牛郎织女》中的两位主人公深受人们的同情,大家希望他们有个美好的未来,正如苏轼的一首词中写到的: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
4.人物素描:
牛郎——心地善良、勤劳能干、重情义、向往美好生活。
织女——心地善良、心灵手巧、善解人意、勇敢、向往美好的生活。
老牛——知恩图报、善解人意、勤劳。
王母娘娘——心狠手辣、残暴专制、不讲骨肉亲情。
第十四课 安塞腰鼓
1.《安塞腰鼓》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。课文为我们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。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、沉重的响声、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、豪迈、开放的性格。这篇课文气势恢宏,语言连贯,节奏明快,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、豪放、火烈的特点。课文按“鼓响之前—腰鼓表演—鼓声止息”的顺序呈现出“静—闹—静”的表演过程。
2.“好一个安塞腰鼓!”中的“好”体现在: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;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;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;好在变幻的舞姿。
3.“一声渺远的鸡啼”表现了对明天充满了希望。
4.背诵课文第十二至第十六自然段。
5.课文中:(1)“茂腾腾”写出了沸腾着生命的热烈,写出了后生们的健壮、朴实与活力。
(2)“燥热”、“飞溅”道出了安塞腰鼓热烈奔放的特点。
(3)“震撼”、“烧灼”、“威逼”动感十足,将安塞腰鼓的活跃与激烈表达了出来,给人以感官与心灵上的震撼,展现了强烈的生命力。
6.课文中四次写道“好一个安塞腰鼓!”“好一个……安塞腰鼓!”,着力强调,充分感叹,从强烈的视觉感受,到声音的震撼,到舞蹈的动作,再到心灵的搏击,层层深入,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。
练习4
1.课外俗语:
(1)长他人志气,灭自己威风。
(2)当家方知盐米贵,出门才晓路难行。
(3)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一方人说一方话。
(4)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。
2.当自己被别人误会时,态度要冷静、诚恳,要心平气和地把事情的原委向对方说清楚。解释时要注意以下几点:(1)向谁解释,注意称呼和礼貌用语;(2)解释什么,这是说话的主体部分,要针对误会说明原委;(3)怎样解释,也就是解释要注意方式方法,寻找适当时机。
3.背诵俗语及四字词语。
评论